5.9日是俄罗斯胜利日,国家安全、网络稳定格外重要。但是这次阅兵意义重大,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断网其实也很正常。
过去几年,俄罗斯的确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断网演练比如:
2023年7月,一次“主权互联网”测试中,莫斯科地区与国际互联网断开长达40分钟。
2024年底,南部地区测试断网超过20小时!
各国领导人齐聚莫斯科,这场阅兵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出席者的选择显得尤为敏感,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对俄罗斯的支持,也反映了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
有些国家的参与看似理所当然,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下,他们的立场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独联体国家的领导人出席,是否意味着对俄罗斯的坚定支持,还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中方确定参加阅兵后,各国纷纷表态,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
这一点凸显中国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其他国家的信心来源。
许多本犹豫不决的国家,看到中国的坚定立场,纷纷跟随,展现出对俄罗斯的隐性支持。
一些国家在中西之间游走,既想维持与西方的关系,又不愿失去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中国的出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出口”,避免了被孤立的风险。
中俄关系的深厚基础也为此次阅兵增添了分量。双方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成为其他国家关注的焦点。
参与阅兵不仅是外交姿态,更是经济利益的体现。其他国家意识到,良好的中俄关系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这一切都在发出一个信号:历史的正义不能被忽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
这次阅兵,普京总统都对咱中国军人的风采赞不绝口。朝鲜人民军方阵首次受邀参加,这也见证了俄朝关系的升温。
中国排面,亮相红场
在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红场阅兵上,咱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 102 人方阵,那叫一个英姿飒爽。
这次解放军方阵采用了陆海空三军平行成排的新队形,陆海空各 34 人,领队 2 人,他们身着新式礼宾服,格外精神。
12名中国仪仗队员身着墨绿色礼服,帽檐下的目光如炬,步伐精准如标尺切割。
每分钟112步的步速、75厘米的步幅误差不超过2毫米,踢腿高度统一30厘米。
这些“教科书式”的动作让围观的外国军人直呼“像机器人一样完美”。
一位俄军士兵在社交平台晒出合影时配文:“他们站在那里,就像一堵移动的中国长城。”
更令外国同行惊叹的是细节:队员在30℃高温下站立2小时,礼服后背的汗渍浸透成地图,但无人擦拭或晃动;
合影时面对镜头始终维持标准军姿,连手指弯曲的角度都保持一致。印度军事观察员拉杰什感慨:“这种纪律性比装备展示更有威慑力。”
那精气神,那整齐度,现场观众都被震撼到,掌声不断。
而陆海空三军首次以平行编队亮相,新式礼宾服的3D网眼垫肩和刺绣橄榄枝在阳光下闪耀,连普京总统都赞叹这是“规模最大的外国军团”!
最绝的是他们的无依托持枪姿势,95式自动步枪配备的新型战术导轨系统,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大国自信!
彩排时,中国留学生们激动不已,纷纷夹道欢迎,他们跟随着仪仗司礼大队的队列,欢呼呐喊。
当地民众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感染,纷纷驻足观看,眼中满是赞叹。
在异国他乡的街头,中国军人用他们的风采,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威武形象,传递着中国的大国风范。
此次彩排不仅是一场军事仪式的预演,更是一次文化与精神的交流,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听到中国声音。
不过,中国女兵的表现上了热搜榜单,因为实在太惊艳了!
她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横成列、如刀切,竖成行、似山墙。那整齐度惊人。
每一个动作都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她们的眼神坚定而自信,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仿佛在告诉全世界:中国女兵,就是这么牛!
那一刻,咱们中国女兵成了全场的焦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当然,阅兵的硬核装备也不容错过!
T-34坦克首次以多辆编队重现二战钢铁洪流,T-90M主战坦克和加装装甲的BMP战车组成的“钢铁洪流”,让人瞬间热血沸腾!
这次阅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对反法西斯精神的传承,对和平的坚定守护。
普京:解放军是规模最大的外国军队
为啥咱解放军能成为最大规模的外国军队方阵呢?这背后可大有深意。
普京在讲话中指出,5月9日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胜利者丰功伟绩的日子。
他强调,俄罗斯仍然是纳粹主义、恐俄症和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了 70% 以上的日军兵力,让苏联能全力对抗德国法西斯。
1945 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也加速了日本投降。
普京特别指出了对特别军事行动参与者的支持,强调了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性,并对中国人民为和平斗争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次解放军大规模参与,就是对这段历史友谊的铭记与传承呀。
而且近年来,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等领域不断深入,这都体现了两国在军事领域的高度互信!
最后,普京在讲话结束时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敬仰老兵,敬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保卫祖国的决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