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65365.com

当前位置:主页 > 走进新区 > 规划蓝图 >
城市规划
时间:2014-04-22 来源: 38365365.com
38365365.com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一、编制目的
  为适应茂名实施滨海发展战略的需要,统筹安排滨海新区 范围内各项建设事业,指导新区科学布局、城乡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 2020)》、 《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及《38365365.com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3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12-2015年,中期指2016-2020年,远期指2021-2030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即茂名滨海新区范围,面积1688 平方公里,由南组团、东组团和北部各片区构成。中心城区为南组团(环水东湾 新城),是指规划325国道以北、西至规划区界限、东至旦场与麻岗镇界_博贺水道的区域,主要包括南海片区、高地片区、水东片区、陈村-旦场片区。
  四、规划原则
  (一)引领发展。按照“造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建滨海新城”的总体要求,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滨海新区,打造粵西地区的经济核心区和新兴增长极。
  (二)科学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倡导从容建设,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引导人 口集中分布,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
  (三)协调发展。统筹滨海新区各功能区联动发展以及“港口一产业一新城”互 动发展,促进滨海新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滨海新区与周边区域互动发展。
  (四)绿色发展。把低碳理念贯穿到开发建设全过程,注重产业集聚和价值链提升,注重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规划指导思想
  (一)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精明增长。发挥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控制和引导机制,合理分配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空间增长管理,协调各项城乡建设,建立有序的城市发展框架和生态保护格局;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 辐射效应,使滨海新区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质量提升”。
  (二)加强滨海新区在城市职能分工、空间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方面的区域协调与合作,准确把握滨海新区的区域角色。
  (三)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确保规划战略性要素与刚性条件的有效落实,完善政府在公共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
  六、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五年具规模、十年见新城、二十年创一流”的 总体要求,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将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宜业宜居、富有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和持续增长的理想城市, 力争成为国家海洋经济试验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内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经济发展目标。按照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在粵西 地区振兴发展中率先实现战略性突破,发展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新的 增长极。到2030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经济总量突破8000 亿元。
  (二)社会发展目标。坚持“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效能,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 积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城市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将滨海 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现代滨海新城。到2030年,城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完 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10分钟绿地可达、15分钟服务可达” 的便民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主要交通走廊公交(含轨道和中运量)分担率 达60%,环水东湾新城公交线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全省绿色 建筑示范区。
  (四)生态建设目标。按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践行低冲击开发模式,构建宜居生态格局与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加强区域生 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止治理、资源合理利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高品质的 新区人居环境。到2030年,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 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基本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空气环境 质量优良天数每年大于30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噪 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环境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 100%。
  七、总体发展战略
  以打造持续增长的理想城市为总目标,提升承载与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文明宜居性为重点,构建产业、空间、交通、生态、宜居等五大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战略。把握深水港口建设与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经济、产 业转移等机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茂名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型。 一是立足石化产业基础,推进石化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二是立足港口资源优势, 加快临港产业的壮大发展;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滨海旅游、金融保险、 商贸物流、信息技术、教育研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空间发展战略。以城市空间拓展和滨海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重心南移,推进环水东湾新城路网、连接老城区与滨海新区的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新区建设总体框架。
  (三)交通发展战略。加强滨海新区与珠三角地区、大西南地区、北部湾地区的 高效流畅联系,利用快速交通强化滨海新区三大功能组团的联系;积极推进建设 绿道网、滨水步道等的建设,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建立环境友好的慢行 交通系统。
  (四)生态保护策略。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滨海新区生态保护区域,防止 开发建设行为向生态用地扩张;加强对水源、生态核心等战略性资源的保护,强 化对高品质自然环境地区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升滨海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开展茂名东南部沿海地区调水及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保障滨海新 区城市生活、产业发展的用水需求。
  (五)宜居魅力战略。构建开敞的绿化系统与滨水公共空间、塑造多元化的滨海 岸线、布局完善的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多功能的商务休闲活动区等,提升 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八、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一)城市性质:粵西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茂名市政治中心,以石化、 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旅游休闲、港口物流、海洋产业为主 导的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
  (二)主要城市职能
  产业职能一一石化产业、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海洋产业;
  服务职能一一商业金融、商务会展、行政办公、文化休闲;
  交通职能一一航运、物流;
  旅游职能一一休闲度假、商务旅游。
  九、人口规模控制和城镇化水平
  (一)总人口发展目标。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已有上位规划,确定滨海新区近期(2015年)常住人口控制为17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9%左右;中期(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为2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5%左右;远期(2030年) 常住人口控制为25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3%左右。
  (二)城镇人口发展目标。近期(2015年)城镇人口控制为70万人:中期( 2020 年)城镇人口控制为121万人:远期(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为210万人。
  (三)城区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城区指南组团、东组团及北部各片区所涵盖的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近期(2015年)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人口控制为55万人: 中期( 2020年)控制为96万人:远期( 2030年)控制为170万人。
  十、用地规模控制
  按照茂名老城区与滨海新区人均110平方米的建设用 地标准计算,近期(2015年)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85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35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27平方公里。
  十一、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一)区域重大基袖设施的协调。共同建设深水大港,整合茂名、湛江港口资源,协调石化、能源、铁路、公路、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两港功能互补 与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粵西组合港;共同建设粵西国际机 场,加快推动湛江机场移至茂湛都市区中间地带,以覆盖更大客源市场为目标, 便捷茂名滨海新区对外联系并加速茂湛都市区的形成与完善;共同推动西部沿海 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加强与西部沿海高速铁路站点的衔接,增强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
  (二)区域重大产业项目的协调。加强与湛江、钦州的石化产业协作,结合西南成品油管道和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发挥各地优势及石化产业的协同作用,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粵西乃至环北部湾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带;加强与湛江钢 铁基地、防城港钢铁项目等协调,充分利用博贺深水港的开发,培育石化装备制 造与冶金、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与周边城市的共生合作;加强 与湛江、阳江港口物流的协调,建立“湛茂阳”港口物流发展协作机制,打造以 港口和临港工业园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建设铁路、公路、水路及海港互通互 联的综合物流体系,共同打造面向东南亚、辐射西南省区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 能源物流中心。
  (三)区域旅游开发与生态保育。加强与粵西地区湛江、阳江以及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的协调,充分发挥区域岸线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以滨海新区的放鸡岛、中国第一滩等景区为核心,强化与阳江海陵岛、阳西沙扒月亮湾、湛江南三岛、东海岛以及广西北部湾的北海银滩、钦州湾等滨海旅游资源的协调,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建立区域水资源调配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茂名市域的水资源协调,在满足市区、市域北部地区基本用水需 求的同时,适度增加高州水库对滨海地带的水量配给,保证茂名滨海新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需求。
  (四)区域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加强与茂名现主城区的功能协调,强化现主城区与滨海新区站南片区、西城片区在商业服务、设施配置、交通组织等方 面的融合发展,共同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强化现主城区与河西工业区、茂南产业转移工业片区、北排工业区、乙烯工业区的功能协调,确保现主城区为滨海新区各产业区提供便捷、完善的居住和生活服务;加强现主城区与环水东湾新 城、博贺湾新城的快速交通联系,通过多通道的规划布局提升市域南部各功能组 团之间的紧密高效联系。
  十二、滨海新区空间发展规划 
  (一)空间发展策略 
  以实施港口带动、以港兴区的港产城互动策略为方向,提升滨海新区发展动力。以增强港口功能和拓展腹地为重点,强化深水港等核心要素的培育, 加快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及疏港通道等设施建设,形成范围较广的腹地和辐射 圈,提升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以吸引临港产业布局为目标,引导港口、产业与城 市的互动发展,重点加快能源电力、海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体系的 构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功能性新区,推动茂名城市要素集聚能力 的提升。加快博贺湾临港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为港口及临港产业区提供完善的 商业、金融、商务、贸易、居住与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滨海新区东组 团港产城“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与高效发展。
  以产业多元化和强化对外交通联系为目标,增强新区发展活力与要素流动能力。以产业多元化带动环水东湾新城等核心区域的人口集聚,通过布局 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环水东湾新城的集聚能力 与发展动力。加强与粵西机场、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包茂高速的紧密联系,构建“120”时空圈,实现茂名滨海新区快捷的对外联系;强化组团内部之间的快速 交通联系,构建“30、45”时空圈,保证未来城市、产业与港口之间的高效流畅 交流。
  以加强生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明确空间管制区域与优化用地布局。识别区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并进行分级保护和控制,为塑造广东西 翼沿海地区品质优良的理想新区奠定良好生态基础。建设本地蓄水引水工程,建 立水源保护区,实现大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加强海洋环流、主导风向 等要素的影响分析,合理优化和组织城市空间布局,以减少污染源对城市功能区的干扰。
  以紧凑高效、绿色低碳、宜居生态为导向,打造最具魅力与品质的“理想新区”。以环水东湾新城陈村片区为重点,围绕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等地区, 塑造紧凑高效、功能混合、满足多样需求的紧凑型中心区。提倡绿色低碳的规划 理念,设计可步行的街区尺度,构建舒适的慢行道系统并充分串联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发挥环湖、滨海等优越的景观资源优势,营造丰富多样的滨水空间,增 加居民亲近自然的界面与宜居生态性。
  (二)空间结构
  在茂名滨海新区范围内,形成“两轴一带、两大组团”加若干片区的 空间结构。
  “两轴”即老城区——博贺新浓区发展轴和西部产业发展轴:
  老城区——博贺新港区发展轴:依托港城路形成茂名市老城区至博贺新港片区的快速通道,连环水东湾新城的城市中心区、博贺湾新城片区。
  西部产业发展轴:依托茂名大道、工业大道等快速通道,构建连接河西工业 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及水东片区、高地片区信息产业园的西部产业发展轴。
   “一带”即滨海发展带:
  沿海构建连接环水东湾新城高地片区、南海片区、旦场片区、博贺湾新城片 区、博贺新港片区和吉达港片区等重要片区的沿海发展带。
  “两大组团“
  两大组团分别是南组团(环水东湾新城)和东组团。其中,南组团包括陈村片区、水东片区、高地片区、南海片区和旦场片区,是集金 融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创意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的滨海 新城。东组团包括博贺新港片区、吉达港片区、精细化工园片区(包括岭门镇)、 博贺湾新城片区、电城片区和度假岛片区,是承载临港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带 动茂名滨海新区腾飞的重要区域。
  北部各片区即河西工业片区、站南片区、北排工业片区、茂南产业转移工业 片区、西城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市民片区。北部各片区是滨海新区的重要产业区和生活区。
  十三、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规划期末茂名滨海新区规划建设用地约433. 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66%,其中,城乡居民建设用地约364.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58%,区域交通设施用地约65.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1%,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约2.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5%,特殊用地约0. 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02%。
  城市建设用地约22784. 86公顷,占城乡用地总面积的13. 50%,其居住用地面积5585. 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24. 51%。居住用地主 要分布在环水东湾新城、西城片区、站南片区、市民片区、博贺湾新城片区、电城片区和度假岛片区。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1307. 8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5. 74%。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830. 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8. 03%。分 为市级、片区级、小区(镇)级、组团(中心村)级。 
  工业用地用地面积6548.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28. 74%。主要分布于河西工业片区、茂南产业转移工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博贺新港片区、吉达港片区和精细化工园片区。
  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252. 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5.50 %。主要分 布于河西工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博贺新港片区的三个物流园区。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3276. 9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4.38%。 公用设施用地面积474. 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2. 08%。
  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2509. 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1. 01%。
  十四、发展时序规划
  (一)近期(2012-2015年)
  开发策略:政府主导、基础先行、重点突破。
  城区建设规模:人口约55万人,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通过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活区项目的开发带动, 形成分散组团。重点建设博贺新港片区的码头、物流仓储、临港工业,环水东湾 新城的中央商务区、教育园区、信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茂南产业转
  移工业片区、河西工业片区等产业载体建设,抓紧建设重大交通、市政、生态环
  保等基础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水东片区、陈村片区、旦场片区、西城片区的生活 区建设项目。
  (二)中期(2016-2020年)
  开发策略:优化产业、完善机能、推广形象。
  城区建设规模:人口约96万人,建设用地约13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强化交通廊道串联形成城市廊道。依托港城路强化茂名市老城区、 环水东湾新城的城市中心区和东组团的便捷联系,强化老城区——博贺新港区发 展轴;依托茂名大道、工业大道等快速通道,强化连接河西工业片区、高新技术 产业片区及高地片区信息产业区的西部产业联系通道。重点建设吉达港片区、水 东片区、陈村片区南部、南海片区东南部、河西工业片区东部、站南片区南部、 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中部等。以做大做优产业为重点,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广东 能源、装备制造、信息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海洋产业集聚示范区和滨海旅游产业 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完善城市机能,各大组团初步成形。加大滨海新区形象推广, 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远期(2021-2030年)
  开发策略:优化服务、提升品质、彰显魅力。
  城区建设规模:人口约170万人,建设用地约227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重点优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宜居环境品质,沿交通主轴发展多 中心,形成带形组团城市,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休闲度假接待能力。以城市 服务功能建设为重点,推动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品质,促进形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化滨 海新城。
  十五、产业发展
  (一)发展目标:
  1、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扩充石油炼化与乙烯生产,拓展下游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领域延伸,综合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园区,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年产能达炼油400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100万吨/年。
  2、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的开发和新兴产业战略、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等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
  3、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以博贺新港区为龙头,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 双港合力,共同拓展国际、国内航运和物流功能,与湛江港共同打造组合港,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辐射内陆的区域性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4、滨海旅游胜地。整合放鸡岛、第一滩、虎头山等优质旅游资源,结合环水东湾中心区的城市形象提升,发展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海滨文化旅游;积极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共享客源市场,提高滨海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知名度, 打造滨海旅游胜地。
  (二)发展策略:
  1、产业体系完善:科学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丰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类别;把握港口战略区位优势和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机遇,提升产业实力;完善现代型城市型产业类别,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促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型。
  2、产业结构升级:指引现有产业升级调整,深度挖掘石化产品,推动服务 业朝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综合提升滨海新区产业结构高度,使产业结构从基础走向高端。
  3、产业-环境协调:引导产业与环境、产业与城市、产业与生活的融合发展; 总体产业布局协调,重视产业链关系及产业间正外部性,使各大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产业一城市一生活”和谐共生。
  4、重点产业突破:优化存量,提升技术,增加产能,减少污染;深度挖掘产业价值、拓展产业链、实现产品精细化发展;寻找主攻产品,实现区域差异化 定位,将石化产业价值和区域贡献最大化。
  (三)产业用地布局:
  至2030年,工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61. 83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25. 96%。 物流仓储用地总用地面积约13. 23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5. 56%。
  (四)工业园区规划
  1、河西石化工业区。位于河西工业园及河茂铁路以南地区,北部以原油加工和能源工业为重点,南部形成石油副产品、延伸产品加工和炼油辅助材料生产 的产业集群。
  2、茂南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滨海新区西北部,以塑料制品加工及新型包 装材料、电子装配(不含电镀)加工、精细化工和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导方向。 
  3、乙烯片区。以“一区多园”的方式,重点建设石化产业、橡塑加工、精细化工等独立园区,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的主要承接载体。
  4、信息产业园。以小良镇、沙院镇和南海街道为依托,重点发展数据服务、 数字内容、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和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信息制造业。以智慧 型生态新城为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华南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检验检测 中心、技术中心和物联网等平台。
  5、博贺装备制造园区。包括石化装备制造区、临港大型电力装备制造区、 冶金设备制造区、港口重型机械制造、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制造等产业类型。 
  6、博贺精细化工园区。包括合成橡胶等精细化工产业类型。 
  7、博贺石油炼化基地。引进世界先进的化工企业和生产技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深加工产品,以炼油、乙烯为龙头,主要发展石油化工、 石化物流、港口运输、石化综合服务等产业,最终建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 统一的石油化学工业区。
  (五)主要仓储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1、河西物流园区。依托铁路货运站场,强化以铁路、公路、轻轨为主的交 通枢纽节点功能,全力打造与博贺新港区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南北呼应的新区北部 商贸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以石化产品、农产品为主的商贸物流业,服务于河西石 化工业区,实现中心节点物流功能。
  2、茂港物流园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置仓储用地,在西北部乙烯工 业区规划一处仓储区,集中提供仓储服务,逐步实现由单个小企业自己安排向由整个工业地域提供综合仓储服务转变,促进仓储业的产业化发展。
  3、博贺能源物流园区。依托博贺新港区,承担茂名石化的原有接卸任务, 建设博贺煤炭中转储备基地、油品商业储备基地,推动茂名港口扩大开放。规划建设博贺新港区能源物流保税区和能源交易中心,初步建成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 地,建设与世界级石化基地相匹配的华南油气产品交易、储备、运输中心及省级 煤炭中转储备基地。
  十六、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构筑 多模式、一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与区域交通联系便捷、内部沟 通顺畅的交通网络,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30、45、120交通圈”。
  •30分钟:组团内出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以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为主;
  •45分钟:组团间、至粵西地区主要城市出行时间在45分钟以内,以公共 交通、小汽车为主,其他交通方式为辅;
  •120分钟:至珠三角、环北部湾地区出行时间在120分钟以内,以轨道交 通为主,航空为辅。
  十七、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根据本次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居住用地分为三大居住组团。为了便于规划 管理与设施配套,将居住组团划分为14个片区,形成“居住片区-组团一城市” 的居住结构特点。
  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5585.0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4.51%,预计居住人口170万人。
  十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次规划釆用“级配体系”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规划形成“一主一副加若干片区级中心”的公共中心体系,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级:
  市级:为营造特色明显的中心区,将中央商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复合 功能主中心布置于陈村片区;而站南片区为城市综合公共服务副中心,将打造成 与水东湾新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的城市核心区。
  片区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本片区,这些片区包括:水东片区、 南海片区、博贺湾新城片区以及电城片区。
  小区(镇)级:指服务于2—3万人居住规模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
  组团(中心村)级:指服务于0. 5—1万人居住规模的商业、教育文化等设施。 
  十九、绿地系统规划
  构筑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绿地系统;强化生态系统与城市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让滨海新区与生态绿地有机融合,改善产业与城市的环境矛盾,营造“青山碧海衬城,绿道翠园融城”的绿色生态新城。规划期末,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8.5平方米以上。
  二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滨海新区生态功能改善,维护和新建一批自然 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加快和完善生态风景林工程建设,强化海洋生态 环境和海岸线自然景观保护。到规划期末,全区占土地总面积30%的生态重点保 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5%,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达 到全区面积的12%,遥化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大为提高,全面实现生态城区的建设目标。
  二十一、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方面: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得到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达到100%:水污染物排放总景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景明显改善,地表水环 境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大气环境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景得到有效控制,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空 气环境质景优良天数每年大于300天,环境空气质景功能区全面达标。
  声环境方面: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有明显改善,噪声 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
  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进一步优化,危险废物得到安 全处置,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 废物处置率达100%。
  二十二、岸线利用规划
  围绕建设持续增长的理想城市,划分港口、工业、生活、渔业、旅游和生态 岸线,避免生产性岸线和非生产性岸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实现不同类型岸线之间 的共生。
  二十三、旅游发展规划
  通过加强滨海资源、城市文化的利用,增强旅游项目特色,将茂名滨海新区 建设成集游览、观光、购物、度假等旅游活动于一体、接待设施先进、服务水平一流、环境优美的区域性旅游胜地。通过旅游业带动茂名石油城形象的快速转型, 在规划期末力争实现“滨海茂名”旅游新形象的成功塑造。
  二十四、旧城区改造规划
  通过旧区改造建设,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旧城区及旧村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市政基础设施 水平,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优化居住环境,塑造茂名独特的区域形象,促进旧城建设区调整完善,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配套。
  二十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合理规划交通空间、公共空间、防灾空间、停车空间、仓储空间和地下市政管线。
  二十六、城区景观风貌与历史文物保护规划
  海洋城市一一依托茂名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景观,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海 洋城市气质。海洋城市将是本次规划景观塑造的最终目标,挖掘海洋景观资源, 打造滨海特色景观。
保存茂名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广泛的文物普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标志说明、建立档案资料、设立保护机构)工作。
  延续历史形成“三湾”人文景观格局、充分挖掘并保护反映“古代海洋文化” 的历史名村明镇;建设茂南区鳌头古镇生态游景区;对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 恢复相关古建筑和墓城;对城市记忆价值的地区进行挖掘,界定、保护,并与城 市公共中心或公共开放空间建立体验路径或空间系统上的连接,使历史地区成为 茂名城市公共场所的活力要素。
  二十七、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精心做好水源与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污水系统布局规划、污泥处理规划、雨水系统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通信工程规划、城市燃气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
  二十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加紧推进防洪(潮)工程规划、消防工程规划、人防工程规划、抗震防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防灾预警机制的实施。
  二十八、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建设目标
  围绕打诰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滨海新城两大突破口,打诰“三大基地”, 加快“四个转变”,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浓兴区,产业振兴,城市南拓,全 面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到2015年,滨海新城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产业振兴、 通达高效、绿色生态、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区。
  城镇空间方面:政府协作、外引内联;经济产业方面:集群发展、强二促三;
  基础设施方面:拉开框架、便利共享;生态环境方面:构建格局、维育网络。
  (二)近期建设规模
  规划至2015年,滨海新区城镇人口 70. 5万人,城区人口 55万人,城区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
  (三)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近期建设重点地区位于博贺新港片区、陈村片区、旦场片区、高地片区、水东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与河西工业片区。
  二十九、重点地区发展规划
  (一)南组团
  结合《38365365.com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30 )》与《滨海新区城市总 体规划》的目标定位要求,规划确定南组团的发展定位为:
  ——广东理想城市的先行区;
  ——广东省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国家级滨海旅游产 
  ——粵西地区经济核心区和新兴增长极;
  ——茂名市城市主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
  规划南组团逐步形成“一带、两环、五廊、五片”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为滨海发展带,连接南组团的高地片区、南海片区、旦场片区;
  两环分别为环水东湾的快速交通环和滨水步行路径形成的游憩环;
  五廊为分隔城市片区的五条绿色通廊;
  五片分别为陈村片区、水东片区、高地片区、南海片区、旦场片区。
  (二)东组团
  承载临港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茂名滨海新区 腾飞的重要区域。核心功能包括石化产业、海洋产业、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 物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生活、生活服务等。形成“一带两翼”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三)北部各片区
  结合《38365365.com发展总体规划 ( 2011-2030 )))与《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定位要求,规划确定北部各片区的发展定位为: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基地。
  空间结构为四区三片、两轴多点。
  三十、规划实施与规划管理
  (一)强化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实施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空间管制
  (三)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四)积极创新土地、财税、人才及环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