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65365.com

当前位置:主页 > 走进新区 > 规划蓝图 >
总体规划
时间:2014-04-22 来源: 38365365.com
前  言
 
  38365365.com东毗阳江,西临湛江,面向南海,背靠我国大西南和中南地区,是粤西地区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经济新增长极。进入本世纪以来,茂名市大力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广泛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经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茂名滨海新区,是广东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在继续发挥珠三角对全省的主体带动和先行示范作用的同时,在粤西地区开辟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培育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和中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广东实现海洋强省,通过综合改革试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后发展地区加快城市化的全面实践,对广东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势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范围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部分行政区域及周边相关地区。规划区面积168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期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  加快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基础和条件
  茂名滨海新区2010年常住人口160.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40.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7.5%和36.2%,人均GDP3.38万元。规划区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两区一县的19个建制镇、6个街道办事处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茂名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拓展区域,是粤西地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增长极。
 
  专栏  茂名滨海新区规划范围
  茂南区:鳌头镇、袂花镇、镇盛镇、公馆镇、金塘镇、新坡镇等6个镇,及河西、红旗、新华、露天矿等4个街道办。
  茂港区:七迳镇、坡心镇、小良镇、沙院镇等4个镇,及南海、高地2个街道办。
  电白县:水东镇、电城镇、林头镇、旦场镇、博贺镇、麻岗镇、树仔镇、岭门镇、马踏镇等9个镇。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规划建设茂名滨海新区,有利于统筹区内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辐射带动更大空间的区域发展。规划区范围划定为1688平方公里,一是拓展城市框架的需要。有利于统筹协调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拓展,满足“港、业、城”有序发展的空间需求,为以港兴城、产业带动和临海拓展创造条件。二是辐射带动粤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产业聚集规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三是提高综合开发效益的需要。有利于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预留生态建设空间,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重置投资,降低总体开发成本。
  区位优势明显。茂名滨海新区地处泛珠三角、大西南经济圈、中南经济圈的交汇点和重叠核心地带,是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相接,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和北背靠我国大西南和中南地区,内陆腹地广阔;南临辽阔的南中国海,地处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联系的交通走廊,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开发条件优越。茂名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基础雄厚,港口、岸线、土地、海洋、旅游等资源丰富。茂名港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超过22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135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规划到2020年,将形成4000万吨炼油和2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开发潜力巨大。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密度较低,除不到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和基本农田之外,大部分地区为可大规模开发的丘陵和滩涂地区,海岸线除水东港之外均未大规模开发。新区毗邻南海,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影响范围广阔。茂名滨海新区地处湛茂阳经济圈的核心,东接阳江,西联湛江,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和辐射带动范围广,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管道、航空(湛江机场)五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洛湛铁路在区内设立编组站和茂湛铁路加快建设,为茂名港发展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茂名滨海新区辐射影响大西南和中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继续聚焦中国市场,茂名滨海新区作为粤西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聚集。二是茂名滨海新区面向南海,毗邻北部湾,开展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十分便利,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条件下,茂名滨海新区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在珠三角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约束加剧的背景下,广东加快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明确把粤西定位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为茂名滨海新区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四是广东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国务院批复的《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把茂名列为重点发展区和全省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六大产业集群区之一,为茂名滨海新区发挥海洋资源和产业优势创造了条件。五是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茂名滨海新区已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抓住战略机遇,加大开发建设力度,能将其打造成为引领粤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与此同时,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茂名滨海新区在吸引国际要素聚集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将面临较多制约。二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对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正在加速崛起,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四是茂名滨海新区对石化工业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此外,茂名滨海新区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石化产业独大,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服务业比重偏低;连接周边地区的交通不够发达,港口腹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短缺,供水能力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等问题。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抢抓发展机遇,扩大比较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成为广东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平台。
  三、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是茂名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需要。有利于茂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广东在粤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湛茂阳经济圈的崛起,提高粤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辐射和带动大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广东在发挥珠三角主体带动和先行示范作用的同时,在粤西地区构建新的战略平台,激活两翼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完善广东沿海区域经济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有利于推动广东全面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深度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的开发建设,打造广东对东盟开放的重要基地,构建广东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格局。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按照“造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建滨海新城”的总体要求,实施“以港兴城”、“产业带动”和“临海拓展”战略,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带动临港产业和城市发展;以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广东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创建广东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成为粤西经济新增长极;以建设富有特色海韵绿城为战略目标,围绕“一带一轴两城四港五区”展开战略布局,把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和美丽的滨海新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创新开发体制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建广东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在粤西地区振兴发展中率先实现战略性突破,注重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坚持创新发展。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用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用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用新举措创造新业绩,用新模式打造新优势,使创新成为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主要驱动力。
  ——坚持互动发展。统筹茂名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联动发展,与老城区的协调发展,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开创区域发展新局面。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群众参与度,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分配公平的良性互动。
  ——坚持绿色发展。把循环低碳理念贯穿到开发建设全过程,注重产业集聚和价值链提升,注重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战略定位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发挥石化产业优势,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培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大型石化产业集群,打造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以港口、铁路建设为龙头,与湛江港共同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港口,建设面向东盟、辐射内陆的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加强茂名滨海新区与珠三角、粤西、大西南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建设,加强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拓展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功能,把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广东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茂名滨海新区海洋资源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培育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滨海商务旅游,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水东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参与粤桂琼海洋经济圈经济技术合作,提升茂名滨海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
  ——广东对东盟开放的重要基地。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规模和水平,建设广东—东盟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区和保税港区,构建广东对东盟的开放合作平台,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粤西地区扩大开放,辐射带动大西南和中南地区对外开放,成为开放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粤西经济新增长极。坚持产业带动,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吸引大型装备制造业到茂名滨海新区落户,建设广东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广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形成重要的能源支撑点。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金、人才及服务辐射,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构建以新区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形成与周边区域和中心城市分工合作、互动多赢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资源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粤西经济新增长极。
  ——富有特色海韵绿城。坚持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建设快速交通体系,重点发展以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高等级城市快速通道,大力建设绿色慢行系统,支撑茂名滨海新区人流、物流便捷流动。利用山、海、岛、滩等生态资源的空间组合,探索和实践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茂名滨海新区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富有特色的海韵绿城和可持续增长的宜业宜居城市。
  四、开发战略
  按照“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茂名滨海新区的战略目标,实施“以港兴城”、“产业带动”、“临海拓展”战略,推动茂名滨海新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以港兴城战略。以增强港口功能和拓展腹地为重点,加快港口、通道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范围较广的腹地和辐射圈,重点加强连接港口、机场、中心城镇的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达性和顺畅性。通过与洛湛铁路、茂湛铁路、沿海铁路及各管道等干线网连接,为吸引和承接更广范围、更长距离、更大规模的物流提供重要通道。与湛江港共同建设国家重要港口群,打造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引入港口开发战略合作伙伴,促进茂名港跨越式发展。推进港口建设,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
  ——产业带动战略。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大型、配套、临港、集约”特点,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发展配套企业,优化工业临港布局,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海洋科技、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观赏农业、精准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临海拓展战略。以城市空间拓展和滨海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重心南移,加快规划建设环水东湾新城路网、连接老城区与茂名滨海新区的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构建新城建设总体框架,以战略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城市主体功能,将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海韵绿城。
  五、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茂名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以起步区建设为基础,从容开发,有序推进,力争实现“五年具规模、十年见新城、二十年创一流”的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15年,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对外交通快速化和对内交通便捷化。港口建设全面推进,茂名港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到6000万吨,以工业港为主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大港初步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全面启动,临港重化工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形成规模,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海洋产业上新水平,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环水东湾新城初步建成,博贺湾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开放合作不断深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5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以上,利用内资10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地区形象显著提升。
  第二步,到2020年,主体功能基本具备,滨海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广东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基本建成,对东盟开放的基地功能基本形成,海洋产业集聚示范区和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在粤西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步,到2030年,发展水平达到一流,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基本建成。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国内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成为现代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引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按照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总体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实施“临海拓展”战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优化产业、人口和城镇布局。
  一、优化总体布局
  按照“港-业-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岸线、水系、绿道、绿斑为生态本底,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以点带轴、以轴促面,加快形成“一带一轴两城四港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滨海发展带。依托海湾及规划建设的沿海快速路,构建连接环水东湾新城、水东港区、滨海旅游区、博贺湾新城、博贺渔港区、博贺新港区、临港产业区和吉达港区等重要板块的沿海发展带。充分发挥港口和岸线资源及景观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海湾、绿带、道路等廊道为骨架,因地制宜发展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旅游休闲、高档居住,建设成为临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景观靓丽的发展带。
  ——一轴:南北发展轴。依托高速公路及规划建设的快速路,构建连接老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环水东湾新城等重要板块的发展轴。突出南北通道发展轴线的作用,引导石化产业聚集发展,依托滨海新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以石化产业和商贸物流为特色的综合发展轴。
 
  专栏  滨海发展带“三湾”建设
  西部湾区(环水东湾):围绕环水东湾新城区的建设打造城市景观滨海岸线,突出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规划建设水东湾跨海通道,强化组团的便捷联系,构建湾区内聚的自然格局。通过滨水慢步系统(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亲水公园和广场等公共设施将大量的人流引入滨水区域,形成活力滨水区,打造体现活力都市形象的动感都市湾。
  中部湾区(水东-博贺湾):致力于保护现有的沙滩等滨海自然景观资源,在严格保护好港口预留岸线的基础上,建设低强度的休闲度假区和主题公园,形成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功能的生态休闲湾。打通并恢复从水东湾至博贺湾的水系,在海湾内和有屏障的水系内布局生活岸线,建设海洋自然灾害的防护设施。
  东部湾区(博贺-吉达湾):依托深水岸线、海岛、海域空间等资源优势,建设深水港区,加快配套的电厂、铁路、管廊、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和物流园区、国际产业合作区和保税港区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形成制造业特色明显、物流发达的现代产业湾。
 
  ——两城:环水东湾新城、博贺湾新城。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推进互补协调发展,合力构筑茂名滨海新区发展的双核心,把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新城建设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富有特色海韵绿城。规划建设连接新城之间及与老城区的快速路网,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环水东湾新城。包括那楼片区、南海片区、高地片区、陈村—水东片区和旦场片区,以建设富有特色海韵绿城为目标,按照“湾环+轴线”的空间结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成为集金融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创意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城市中心区。那楼片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和文化体育休闲中心,南海片区建设成为滨海旅游度假区和高品质滨海生活区,高地片区建设成为教育产业基地和生态居住区,陈村—水东片区建设成为茂名市行政、文化、商贸中心,旦场片区建设成为高端滨海生活度假区。
  博贺湾新城。包括庄山片区、电城片区和博贺片区,以建设博贺临港工业区和博贺新港区重要生活支撑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商务运营等产业,建设成为与环水东湾新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的城市核心区。庄山片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生活居住区,电城片区建设成为商贸、旅游集散与居住配套综合发展区,博贺片区建设成为科研服务和商务运营中心。
 
  专栏  环水东湾新城规划研究项目
  中央商务区:依托水东片区,将滨海特色融于城市中心区建设,构建集商务、金融、高端办公于一体的中心商务湾,成为滨海新城乃至整个茂名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中央政务区:依托陈村片区,构建集行政办公、文化、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心政务区,形成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相对集中的紧凑型区域,成为具有海滨特色的综合性中心区。
 
  ——四港:博贺新港区、水东港区、博贺渔港区和吉达港区。以港口和集疏运系统建设为重点,确立各港区功能定位,促进互动发展,将茂名港打造成为茂湛一体化组合港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湛江港共同建设面向东盟、辐射内陆腹地的国家重要港口。
  博贺新港区。重点依托深水大港优势,主要建设5万吨级及以上深水码头泊位,以大宗散货接卸、液体化工品、集装箱运输为主,通过保税港区建设,使之成为石化、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货物集散交易中心和茂名港的主体港区。
  水东港区。以发展集装箱、油品和旅游客运服务为重点,着力建设为城市生产、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西工业城提供港口支持的综合性港区。
  博贺渔港区。依托现有基础,建设成为集外海捕捞、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加工和渔家风情于一体的专业性渔港。
  吉达港区。立足为临港产业园区服务,加快港口及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服务后方临港产业园区企业的港区。
  ——五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西工业区、博贺临港工业区、信息产业区、滨海旅游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一区多园”的方式,重点建设石化产业、新兴产业、橡塑加工、精细化工等独立园区,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的主要承接载体。石化产业以乙烯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烯烃、芳烃、碳四、碳五、碳九和环氧乙烷为原料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项目。积极引进和发展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项目。
河西工业区。北部主要以原油加工和能源工业为重点;南部通过旧城改造和整合形成围绕炼油厂的石油副产品、延伸产品加工和炼油辅助材料生产的产业集群。依托河西工业区,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电子试剂溶剂、光刻胶、印刷线路板材料、封装材料等化工材料产业,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
  博贺临港工业区。依托博贺新港区后方用地,以“一区多园”的方式,重点建设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园、石化产业、海洋产业、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及深水大港资源,依托园区发展相关产业。
  信息产业区。以小良镇、沙院镇以及南海街道办等区块为依托,重点发展软件、数据服务、数字内容、呼叫中心、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加快建设华南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中心和物联网等平台,按照第四代信息产业园区的标准和智慧与生态的理念,把信息产业区建设成为智慧型生态新城,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园区载体。
滨海旅游区。整合滨海环湾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空间组合,以晏镜岭-歌美海、中国第一滩、龙头山、放鸡岛、莲头岭等知名景区为依托,发展滨海休闲、会议度假、观光商务等旅游方式,建设成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专栏  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景点
  环水东湾新城。建设成为水东生态体验区、港湾生活风情区。
  晏镜岭-歌美海。建设成为城市文化游览区、中心休憩商务区、
  湿地生态观光区、山海养生度假区。
  中国第一滩。建设成为滨海休闲体育运动区。
  博贺-龙头山。建设成为旅游商贸中心区、运河风情居住区、浪漫海岸度假区和渔港风情体验区。
  放鸡岛。建设成为海洋文化游览区。
  莲头岭。建设成为滨海风情和工业港口观光的新景点,增加博贺港经济区的活力。
 
  二、推进全域城市化
  按照全域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加强规划推动、投资拉动、产业带动,进行全域谋划、统一布局,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的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将公馆镇、袂花镇、七迳镇、沙院镇、旦场镇和电城镇纳入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启动水东湾新城区的中央政务区、中央商务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金融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体育、技术培训、创意研发、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等产业,以及以高端电子、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城市发展主中心区。博贺新城区以港口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物流等产业,建设成为港口特色明显的滨海型城区。加快城区之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120万人。
  ——重点镇。发挥岭门镇、金塘镇、坡心镇、马踏镇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优势,建设成为茂名滨海新区的中心镇。加强重点镇规划,壮大城镇规模,增强集聚能力,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岭门镇重点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20年镇区人口达到7万人。金塘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配套产业,到2020年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坡心镇、马踏镇重点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到2020年镇区人口均达到3-5万人。
   ——特色镇。充分利用优越的滨海风光资源,将麻岗镇、树仔镇、博贺镇建设成为滨海旅游特色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将林头镇、鳌头镇、小良镇、镇盛镇建设成为山水旅游特色镇,到2020年各镇区人口超过2万人。完善特色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各具特色的滨海名镇。
  积极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撤镇改街”,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第四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实施以港兴城战略,以港口建设为龙头,打造面向东盟经济合作的战略平台,形成大西南和中南地区新的便捷出海口。加快推进对外交通高速化和对内交通便捷化,构筑“东接、北上、西进、南连”的对外大通道,建设茂名滨海新区快速交通通道。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把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辐射内陆腹地的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一、推进港口建设
  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做特、做优、做大、做强”茂名港,与湛江港共同建设国家重要港口,成为面向东盟、辐射内陆腹地的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要依托茂名石化产业基础,以石化物流起步发展特色港区,使茂名港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原油进口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化工品港口。要顺应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和“一带一轴两城四港五区”的空间结构,高起点规划港区布局和功能,形成“一主两辅”的总体格局,促进从工业港向物流服务港和物流供应链承担者角色转变。要重点规划建设博贺新港区,建设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平台,发展国际保税物流,打造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内涵式和差异化发展战略,追求高增值服务的价值取向,增强港口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
  ——构筑“一主两辅”总体格局。以博贺港区为主体港,以吉达港区和水东港区为辅助港。重点开发博贺新港区,逐步建设成为茂名港的主体港区和粤西地区重要的综合性港区;继续推进博贺渔港区发展,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的中心渔港和全国海洋捕捞业的重要基地;积极启动吉达港区建设,建设成为服务后方临港工业的港区;优化发展水东港区,在完善集装箱、件杂货和油品、化学品装卸功能的同时,逐步建设海岛旅游客运中心、游艇基地和邮轮挂靠港。
  ——全力打造博贺新港区。博贺新港区以建设现代化大型深水港区、服务腹地经济发展为目标,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促进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全面发展综合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等现代化服务功能,发展成为茂名港的主体港区和粤西地区重要的综合性港区。以散货物流发展为依托,结合电力和石化项目布局,积极推动深水航道和大型深水码头建设。依托广东—东盟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园区,积极发展贸易、港口保税物流和商贸服务功能,向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服务港区转变。
 
  专栏  博贺新港区重点建设工程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博贺新港区防波堤工程、10万吨级煤炭码头;
  中远期规划研究项目:建设一批干散货、油气化工、集装箱、粮食等专业化泊位和部分通用泊位。 
 
  ——打造茂名特色化工枢纽港。依托茂名发展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优势,引进国内外大型化工生产和物流企业在后方化工园区的布局和投资,规模化建设一批化工专业化泊位,将茂名港发展成为特色化工枢纽港。积极配合国际大型化工企业的落户和发展,引导化工物流以茂名港作为出口始发港或中转港,增强茂名港的国际物流地位。积极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大型化工生产商的战略合作,拓展国内腹地化工市场。加快构建茂名港化工交易平台,开发面向国际化工品贸易的电子交易市场,最终形成液体化工“交易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
  ——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在博贺新港区设置综合保税区,依托石化工业,以发展石化保税物流为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加工贸易、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展览展示、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
  ——加快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博贺新港区后方集疏运铁路、高速公路和管廊建设。建设博贺新港疏港铁路和新港大道,加快港区其他道路、管网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规划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与临港工业区、茂名石化工业区和河西工业区之间的交通走廊,并适时启动建设。
  ——推动港口合作发展。积极引入香港、广州的大型港口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茂湛港口分工合作,建设粤西组合港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共建面向东盟、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石化、煤炭、矿石、粮油等大宗货物集散交易中心和国家重要港口。
  二、积极强化对外通道建设
  建设“东接、北上、西进、南连”对外大通道,实现对外通道高速化,主动融入珠三角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辐射大西南和中南地区内陆腹地。
  ——东接。强化东部通道,依托深圳至茂名铁路、广茂湛铁路、沈海高速、汕湛高速和国道325,沟通珠三角经济区,实现与珠三角2小时互通,主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人才辐射,增强产业配套和竞争力。近期重点推进深圳至茂名铁路的启动建设;中远期重点建设汕湛高速、改扩建国道325,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规划沈海高速茂名段扩建工程的可行性,并适时启动珠三角成品油管道扩能工程。
 
  专栏   对外通道重点建设工程
  近期重点新建深圳至茂名铁路茂名段、茂湛铁路茂名段、茂名博贺疏港铁路、包茂高速公路粤境段及延长线,配合实施粤西(湛江)机场迁建工程等。
  中远期规划研究项目:汕湛高速茂名段,国道207、国道325改扩建,沈海高速扩建工程、云茂高速公路等。
 
  ——北上。加强中部通道建设,依托洛湛铁路、包茂高速,打通中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近期重点推进包茂高速公路粤境段及延长线建设,适时启动西南成品油管道扩能延伸及新建中南地区成品油管道。
  ——西进。发展西部通道,依托河茂铁路、兰海高速、汕湛高速,融入环北部湾经济区,联通大西南。
  ——南连。规划发展连接湛江通道,重点建设茂湛铁路和配合实施粤西(湛江)机场迁建工程,实现茂湛两地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互补发展。
  三、完善区内快速通道建设
  构建“一环、一轴、一网”快速交通通道,形成茂名滨海新区半小时交通圈和市域范围内1小时交通圈,促进区内交通便捷化。
  ——一环。改扩建省道281为环水东湾西线,改造升级国道325原走线为环水东湾北线,新建环水东湾东线和水东湾跨海通道,建设环水东湾滨海景观大道。近期重点发展常规公交,远期视发展需求启动环水东湾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一轴。建设老城区、环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新城三大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轴线。改扩建茂名大道、国道325,新建包茂高速延长线、旦林大道、东南快速干线、森林大道、海洋大道等,形成组团间快速交通轴线。以常规公交起步,预留快速公交系统走廊、推动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远期视需求发展轨道系统。
  ——一网。建设市域快速通道网。加快各县城中心城区与茂名滨海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重点推进滨海新城与高州城区、化州城区的同城化,建设信宜后花园,打造功能完备的茂名一小时交通圈。重点新建包茂高速粤境段,改扩建国道207,省道280、281、372等。
 
  专栏  区内快速通道重点建设工程
  新建和改扩建环水东湾新城路网、新建海洋大道、森林大道、包茂高速延长线、旦林大道、东南快速干线,改扩建国道207,省道280、281、372等。
 
  四、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以“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为导向,加快茂名滨海新区站场功能调整,突出“一客、一货”两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建设现代化、多层次的站场枢纽体系。
  ——一客。依托茂名东火车站、茂名市社会客运中心站,建设功能完善、服务范围广、具有岭南特色的综合客运枢纽。重点加快茂名铁路东站改扩建工程和茂名公路客运新站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茂名在广东和粤西地区的客运枢纽地位。
  ——一货。依托羊角综合物流园区、电白编组站,建设综合交通货运枢纽。重点新建电白货运编组站和茂名物流中心,将茂名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货运枢纽和石化、煤炭及农产品集散基地。
  五、推动绿色公共交通建设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完善公交线网,增加公交车辆,加大公交站场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建设绿色慢行系统,逐步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第五章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为总体目标,以工业集群化、产业规模化、农业特色化、服务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形成以石化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端服务业为引领,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
  立足茂名石化上中游产业的雄厚基础,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投资,新建、扩建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建设液体化工品储存和配送系统,大力向石化中下游产业延伸,培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大型石化产业集群,建设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石化上游产业。以大型化、规模化为方向,加快推进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工程建设,到2015年形成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到2020年形成4000万吨/年以上炼油能力。配套新建一套100万吨/年乙烯装置和10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到2020年形成200万吨/年乙烯和100万吨/年芳烃的生产能力,满足中下游石化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
  ——石化中下游产业。以一体化、多元化为方向,以炼油、乙烯和芳烃等大宗炼油产品为依托,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石化后加工及配套企业开展深加工,重点发展以烯烃、芳烃、碳四、碳五、碳九和环氧乙烷为原料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的塑料树脂、合成橡胶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农药、采油化学品等特色产品生产,使石化上游与中下游的产值比例大幅提升,实现石化产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石化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优势,做大做强石化行业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和面向石化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发展计算机制造业和智能家电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试剂溶剂、光刻胶、印刷线路板、封装材料等电子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培育发展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数据服务、数字内容、呼叫中心等信息服务。发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云计算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商业化的公共云计算服务中心,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云计算服务。
  ——海洋新兴产业。抓住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茂名滨海新区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大型化、集约化、智能化和深水作业为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起重船等大型工程装备和关键配套设备。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在海洋抗肿瘤药物、海洋生物抗菌活性物质提取、抗心血管病及放射性药物研发、海洋生物酶及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化食品和海洋生物活性材料的产业化项目开发。
  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渔业,打造国家级海洋渔业产业基地。加强水产良种场建设,提升养殖品种种苗繁育水平。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发展无公害养殖。探索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发展远洋渔业。
  ——装备制造业。抓住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内陆地区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沿海转移的契机,发挥茂名滨海新区海陆运输便捷、原材料综合保障程度高等优势,积极吸引内地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发展以重型装备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广东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
  石化装备。围绕大型石油炼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重力石化装备、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环管反应器和裂解炉对流段设备,探索开发石油采钻机械、炼油机械、工业泵等石化机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设备制造基地。
  电力装备。大力发展以增速器、中轴风页、高效锅炉等主要风电设备零部件。积极为国内核电项目提供配套设备。
  冶金专用设备。利用毗邻规划建设的湛江钢铁项目的有利条件,积极吸引国内外重型装备企业到茂名滨海新区投资,重点发展大型超高功率电炉设备、大型连铸设备、大型机械铆焊件产品、大型铸钢产品、特殊钢铸造轧辊产品、高压水除磷设备、控轧控冷设备等重型冶金设备。
  ——船舶制造业。坚持以修促造、修造并举、延伸配套,以渔船和货船修理、制造为起步,逐渐向海洋运输船、工程船、游艇等大型船舶和高端船舶修造过渡,延伸发展零配件生产、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不断提高船舶制造能力,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石化、建材等产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以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为重点,加强工业与生活废水除氮、工业有机废气除硫、废碱渣(液)、废催化剂处理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争取成为国家环保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休闲旅游业。以海滩、海岛、山地、温泉、生态农业、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快构建环水东湾、晏镜岭—歌美海、虎头山(第一滩)、博贺—龙头山、放鸡岛等五大旅游组团,重点打造滨海度假、温泉养生、山地观光、生态农业、文化旅游、都市休闲等六大旅游品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开发,重点建设一批知名的精品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利用广东省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商贸物流业。建设广东省面向东盟的商贸物流营运中心,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培育发展面向东盟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和出口加工业务,提升商贸服务功能。依托博贺新港区、茂名铁路货运编组站以及计划迁建的湛江机场,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石化产品、农水产品、矿产品、建材、医药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第三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发展产业金融、金融租赁和海洋金融,着力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逐步创造条件争取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
  四、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坚持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水产等特色农业。
  ——特色水果蔬菜生产及加工。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发挥亚热带水果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荔枝、龙眼、香蕉等特色水果果汁、果醋饮料和保健品的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围绕果蔬产业发展,建设现代果品、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
  ——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加工。发挥博贺渔港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金钱龟等珍稀野生水产养殖,积极推进罗非鱼、对虾等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发展,支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加工能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反应灵敏、监管有力、效果显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休闲观光农业。依托茂名滨海新区山海景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乡风民俗,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渔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第六章  能源物流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形成粤西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支撑点,构建粤西天然气管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
  依托茂名世界级石化工业基地,研究建设30万吨原油和10万吨级成品油等码头工程,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第三批战略油储备基地选点之一,推动博贺新港区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完善后方原油及成品油管网。到2030年,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战略储备基地之一,以及广东的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和成品油储备基地,保障国家原油供应安全,提升对华南和西南市场的辐射能力。
  以煤炭物流基地建设为中心,推动博贺新港区煤炭码头工程建设。到2015年,形成1600万吨接卸能力,主要保障电厂用煤需求,初步形成全省重要的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到2030年,根据发展需要规划建设3000万吨接卸能力,主要保障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煤炭中转需求,形成省级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并具备向广西等内陆地区辐射的能力。
  二、构建粤西地区电源重要支撑点
  加快大型骨干电厂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供电能力,优化电源结构。充分发挥深水良港条件,结合博贺新港区煤炭码头工程和全省重要的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热电冷联供项目,形成粤西地区电源重要支撑点。
  完善电网结构,加强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能力,打造智能化电网。
  充分利用茂名市背山面海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海上风力发电和海浪发电,扩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提高风力发电占比。结合茂名滨海新区环保项目建设,2020年前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
 
  专栏 主要能源建设项目
  电源项目: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区、高新区热电联产项目和电源项目、茂名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中坳风电场及其它风电开发建设项目。
  电网项目:500KV、220KV、1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
  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加快实施三市一县两区的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车用天然气项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石油储备基地:完善提升原油储备设施,建设原油码头和成品油码头。
  大型煤炭中转基地:主要建设博贺新港区10万吨级煤炭码头和物流基地项目。
 
  三、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
  结合国家西气东输入粤工程和广东省“天然气一张网”工程,提高茂名用能质量,部分替代液化石油气,形成以电白为源头、茂名为中心,上接阳江、下驳湛江,覆盖茂名滨海新区的燃气网络布局,成为粤西地区“天然气一张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实施天然气管网建设,车用天然气项目。
  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东南部沿海地区调水及灌区改造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提升供水网络,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质量,促进茂名滨海新区从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防洪排涝、江海堤围等工程建设,完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提高防洪(潮)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专栏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建设茂名市东南部沿海地区调水及灌区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
  江海堤围工程:主要建设茂名市海堤加固工程等。
  治洪治涝保安工程:主要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易涝地区排涝整治、主要江河堤防加固工程等项目。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把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自来水接引到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行政村自来水覆盖率、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建设鉴江综合整治、小东江、袂花江综合整治、鉴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隔离防护、饮用水源地水源林保护区建设工程等项目。
第七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和完善体制相结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有效整合资源,逐步提升管理水平,使劳动就业更为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制定专项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加强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在环水东湾新城、河东片区、站南片区规划配套建设一批高起点的小学、中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培育茂名一中等品牌高中,巩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保障能力与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纳入茂名滨海新区的控制性详规。着力推进高地片区等教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校区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加强海洋教育与科技人才培养。逐步扩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重点支持茂名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成粤西一流的中、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发展普通本专科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和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
  二、实施扩大就业战略
  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有效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创业政策,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和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工程,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非公有制单位为重点,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切实保障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权益。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巩固提高参保率,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综合性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保障卡应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联动增长机制。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落实土地、财政等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先供应。重点发展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快各类危房改造,实施渔民安居工程。
  四、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在茂名滨海新区配套建设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肿瘤医院,并建立和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大型楼盘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努力建成粤西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调整医疗卫生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人口政策体系。
  五、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艺术活动中心、剧院、影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重点做好冼夫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规划、配套体育场馆和乡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体育服务均等化,重点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调处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居住证制度。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推进智能社区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八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循环低碳绿色的宜业宜居新区。
  一、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石化、电力等行业,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石化工业低碳化。提高准入标准,积极引进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重点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提升清洁化产品比重,发展低硫和超低硫清洁燃料,提高石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加强火炬气回收和余热余压的利用,发展冷热电联产。
  ——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综合利用电力等行业产生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促进产业间共生耦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高岭土尾矿砂的综合利用。
  ——发展海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海水淡化装置,采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艺,利用发电工程余热和低品位抽汽制水。积极利用海水淡化替代城市生活用水,有序发展海水灌溉农业和海水空调技术,积极发展海水冷却塔闭式循环冷却系统。
  ——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着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积极引进以餐厨废弃物等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垃圾资源化企业,有序开展中水回用。
  二、推进生态建设
  严格落实生态分级控制和管理,确保建设用地不在环保规划划定的严格控制区内。恢复近海生态环境,构建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绿道为主体的生态网络。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沿海滩涂红树林、沿海基干林带及沿海地区纵深防护林建设,保护并恢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典型的近海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建设环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建设生态廊道。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建设城中绿岛生态公园,重点建设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庄山森林公园、莲头森林公园、热水森林公园。构建融合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道体系,连接重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生态节点。启动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物种保护工程。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环水东湾、博贺湾和吉达湾生态控制,科学论证和布局产业,合理确定生态控制线,确保有序开发。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放鸡岛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茂港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电白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污染控制标准,统筹海陆污染物防治,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至2015年,工业废水100%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逐步提高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不断提高电力、石化行业脱硫脱硝脱氮标准。重点防控石化、冶金、能源等重化工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提高各产业集聚区污染控制与集中处置水平,提高新区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快推进茂南区、茂港区、博贺新港区南部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适时扩建河东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电白县城污水处理厂,有序推进金塘镇、电城镇、博贺镇等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整改建设。
  ——加强近海环境保护。制定茂名滨海新区近岸及浅海海域功能分区规划,明确近岸海域功能分区。加大入海水道污染整治,在环境敏感海域划定禁养区。加强营运船舶排放管理,建设进港船舶废物回收处理中心。加大海洋环境执法力度,杜绝违反规定的倾废行为。加强海洋环境敏感区、赤潮灾害频发海域、陆源入海排污和临海重大项目监视监测。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
  ——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制定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事故应急系统。加强有毒化学品泄漏等环境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第九章  扩大对外开放
  以港口建设为依托,以创建广东(茂名)—东盟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区为核心,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开放制度创新为保障,推进茂名滨海新区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开放水平,拓展国际综合保税业务,成为广东对东盟开放的重要基地。
  一、加强与东盟的产业投资合作
  按照“面向东盟、突出特色、产业集聚”的要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东盟各国优势要素集聚,在茂名滨海新区共建广东—东盟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区,构筑对东盟合作的战略平台。
  ——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协议下,吸引东盟各国投资机构组建联合理事会,引入国际战略管理者,形成国际化精英运营管理团队。设立“广东(茂名)—东盟国际产业投资合作论坛”,打造成面向东盟的产业投资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规范的商业纠纷解决机制和透明稳定的商业制度,强化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保护东盟投资者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完善投资贸易便利化机制,对示范区企业设立、经营许可、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审批、人才招聘、产权登记和跨境人民币投资交易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
  ——引进一批东盟投资合作项目。结合“双转移”和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引进一批东盟优势的投资合作重点项目进入示范区,作为园区起步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与东盟合作建设一批研发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东盟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通过简化签证手续、延长免签期限、特许免签等方式,鼓励东盟和海外人才到示范区工作。
  二、拓展国际综合保税业务
  ——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在博贺新港区划出2平方公里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出口加工需求增大基础上,争取建立5-10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大力拓展国际综合保税业务。以综合保税区为试点,探讨石油产品保税运营策略和办法,为我国推动石油产业保税物流建设起示范作用。通过异地通关和内陆港合作模式,创建服务内地的国际大通关体系。
  ——加快口岸设施和电子大通关建设。将博贺新港区口岸建设列入省口岸规划重点项目,按开放口岸的要求做好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查验单位工作性质、职能等要求设计口岸边防检查配套设施,纳入口岸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加快茂名电子口岸建设,在茂名地区全面实现无纸报关、报检、报验,实行电子监控、电子通关,加快通关速度,提高口岸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大口岸”、“大通关”新格局。
  三、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在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基础上,要加快培育一批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出口商品。抓住珠三角建设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契机,积极承接具有产业配套基础的附加值较高的加工贸易环节,重点以石化后加工材料为依托,积极构筑和延长出口加工链条。
  ——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鼓励优势企业积极“走出去”到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开展资源开发、产品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设立境外企业、研发机构、营销机构和设计中心等。
  ——积极发展进口贸易。扩大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引导和协调,鼓励企业构建全球采购网络,向全球供应链上游延伸。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介入国际市场能源资源定价体系,提升价格话语权。
  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和科技人才、资金,投资兴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兴办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吸引外资参与公路、城市道路、港口、水利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强与港澳服务贸易合作,联合港澳开拓东盟市场。鼓励与东盟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便利签证合作机制。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大财团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资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参与新区内资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探索新区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的途径和模式。
第十章  深化区域合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合作为核心,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举措,推动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区域合作,把茂名滨海新区打造成为粤西经济新增长极。
  一、共同建设深水大港
  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吸引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港口建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面向泛珠三角地区积极开拓市场,吸引货源,拓展战略腹地。
  ——促进茂湛港口融合发展。整合茂湛港口资源,共建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粤西组合港,提高粤西港口整体竞争力。统筹协调石化、能源、铁路、公路、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两港功能互补。建设茂湛两港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以项目为依托,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鼓励港口间及企业间相互参股、融合发展。
  ——大力引入港口建设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大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与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区构建港口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其在港口建设、运营、航线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引进资金和先进管理技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采取特许经营方式,鼓励大型货主企业独立或合作开发岸线,建设专业码头和仓储设施;鼓励大型码头经营企业进行港区或作业区整体开发,提供公共综合服务。
  ——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加强与北部湾港口在货源集结等方面的合作。争取与北部湾港口共建船舶供求信息系统和调度指挥中心,实施信息统一收集和发布。探索与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武汉、长沙等内陆重要海关建立区域通关合作,通过与内地创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异地通关模式和内陆港业务合作模式,加快发展与内陆地区的铁海联运,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吸引西南和中南地区货物利用茂名港口出海。促进茂名港与西南和中南省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物流大通关中心平台。
  二、全面深化产业合作
  依托市场机制,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密切与大西南和中南地区产业联系,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协作配套和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强与湛江、阳江的临港产业合作。完善湛江原油国储库至茂名输油管道建设,调剂补充茂名原油供应。探索利用湛江钢铁生产优势,在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在湛江和茂名建设临港石化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广东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
  ——加强海洋产业合作。紧紧抓住茂名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机遇,与湛江和阳江共同开发水东湾旅游精品景区。深化三市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及远洋运输业合作,共同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办好省级示范产业转移园区,提高承接珠三角以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推动建立与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机制。依托产业链分工,建设面向珠三角的优质农畜渔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配件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挥区位、港口、航运和政策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西南省区大型装备制造业向茂名滨海新区转移,鼓励西南省区装备制造企业在茂名滨海新区设立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深化与桂琼两省区合作。充分利用“渤海商品交易所茂名石化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建设辐射北部湾地区的石化产品、农产品和高岭土产品集散中心。加强与北部湾地区在石化后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两广省区政府在“林产化工星火技术产业带”、“水产星火技术产业带”、“果品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方面的合作。深化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北部湾滨海旅游带的合作。
第十一章 创新体制机制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从更高层面创新符合新区开发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为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行政规划和行政指导,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深化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建立统筹协调、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促进新区统一高效开发。完善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转变。
  二、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吸引金融机构落户。鼓励引导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加大对新区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整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企业和机构投资人参与新区建设,为新区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培育成长型企业。
  ——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推动民间金融发展的正规化、合法化。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新区建设的投资渠道。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大力开展担保方式创新,拓宽贷款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及股权、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开展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试点工作,拓宽区域内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开展建设—经营—移交(BOT)、建设—移交(BT)、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试点,为新区内港口、铁路、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服务。
  ——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宣传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建设,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广泛向金融、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数据,建立包括各类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鼓励发展专业中介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施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对新区建设用地给予照顾安排,优先保障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要建设项目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增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不断扩大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覆盖面。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
  四、完善海洋开发政策
  ——创新海域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机制。探索开展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提高审批效率。
  ——适度加大科学围填海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岸线、滩涂和海域资源,科学选划一批大型围填海备选区,合理确定围填海的用途、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支撑重大项目建设。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赋予茂名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区域建设用海、海域使用直通车制度、海域使用审批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
  五、推进人口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放宽新区新城落户条件,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本地居民在新区城镇落户。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具备一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新区国有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扩大新区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范围。
  七、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信用担保和投融资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健全中小企业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及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推进区域性再担保试点。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新区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建设。 
第十二章  开发路线图和重大战略性工程
  一、开发路线图
  按照“以港兴业、以业兴城,港业城一体化”的开发思路,合理确定开发路线和时序安排,选准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项目,集中有限资源,力求实现重点突破。
  近期(到2015年)。启动起步区开发建设,以水东湾新城、博贺新城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产业区和河西工业区的建设,突出抓好新城控制性规划的制订,抓紧推进重大交通、水务、环保、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政务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水东湾新城建设,创建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博贺新港区、博贺临港工业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博贺新城建设。
  中期(到2020年)。重点开发区建设全面推进,以做大做优产业为重点,高水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产业区和滨海旅游区,改造完善河西工业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区形象推广,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远期(到2030年)。以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为重点,推动商贸、物流、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形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富有特色海韵绿城。 
  二、起步区建设
  起步区是新区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按照新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实行“港、区、城”联动开发建设,重点加快港口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到2015年,港口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起步区总面积共150平方公里。其中,博贺吉达港区、临港工业区面积40平方公里,高新区和河西工业区共40平方公里,教育信息产业区10平方公里,滨海旅游区10平方公里,博贺湾新城面积20平方公里,环水东湾新城30平方公里。
  博贺吉达港区重点启动建设1个10万吨(结构15万吨)煤码头、2个8万吨油码头,规划建设一批大吨位油气化工、矿石、粮食、化肥等专业码头和通用码头。临港工业区重点建设一批石化产业、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物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高新区和河西工业区在加快炼油、乙烯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以烯烃、芳烃为原料的中下游产业链,及塑料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精细化工产品。教育信息产业区重点建设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石化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及面向石化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博贺湾新城、环水东湾新城和滨海旅游区建设全面启动。 
  三、十大战略性工程
  重点开发区建设主要推进十大战略性工程。
  ——环水东湾新城建设工程。重点抓好中央商务区、中央政务区和教育信息产业区建设,高水平发展商务、办公、行政、教育、科研、文化等公共设施和高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休闲旅游中心,把环水东湾新城建设成为高端要素和智慧产业集聚、现代服务完备、辐射效应显著的交通中枢和首善之区,增强服务集聚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
  ——博贺新港区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博贺新港综合性港区,研究实施推进防波堤工程、30万吨级航道工程、30万吨原油码头、25万吨级矿石码头、10万吨级煤炭码头、10万吨级通用码头、10万吨成品油码头、8万吨液体化工码头、8万吨粮食码头、8万吨化肥码头、LNG接收站码头等工程,完善口岸及路网、水电等配套设施。开通国内和国际航线,2015年茂名港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到6000万吨以上。拓展提升交易展示、保税物流和商贸服务功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公路建设。
  ——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依托石化工业园、河西工业区,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石化工业区扩区增容,2020年炼油能力提升至4000万吨/年以上,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积极引进和培育一大批石化后加工及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集聚规模适度、组织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化工区,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依托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园,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打造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
  ——博贺临港工业区建设工程。依托博贺新港区后方用地,以“一区多园”的方式,重点建设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示范园和石化产业、海洋产业、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及深水大港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博贺湾新城建设工程。按照为新港区和临港工业区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支撑服务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和口岸,加快发展石化、装备制造、海洋、商贸、保税物流等产业,形成现代大工业、大物流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城市快速通道和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连接老城区、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新城三大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轴线,近期建设连通三大组团的快速公共交通,中远期视需求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城市供水管网。
  ——广东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华南油气和煤炭中转储备基地,逐步形成3000万吨原油、1600万吨煤炭及2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吞吐能力。建设原油、成品油储备工程及配套管网。
  ——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人工渔礁,发展海洋渔场,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发展海洋风电、波浪能、潮汐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集约发展临海能源工业、临港物流等高端临海产业,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放鸡岛海洋度假公园、龙虎凤海洋主题公园、茂名森林公园、镇盛镇青年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公园,深入发掘“冼太故里—巾帼文化园”文化内涵,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建设创业基地和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完善就业援助和失业救济制度。实施新进人才住房保障工程,建设周转房和职工公寓,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实施技师培养计划。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应急医疗救助网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第十三章  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茂名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采取“以市为主、省市共建”的模式,茂名市是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成立茂名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茂名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省给予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强统筹协调
  ——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茂名市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
  ——茂名市要依据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要依据规划编制其它专项规划和新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按照“理顺关系、权责一致、执行顺畅、提高效能”的原则,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电白县“撤县设区”。适时推进茂名滨海新区从规划区向行政区转变,逐步完善行政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三、拓宽筹资渠道
  ——加大扶持力度。省加大对新区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省发行的地方债券适当倾斜支持新区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现行税法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以茂名港集团等国有企业为基本平台,积极扩大引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组织协调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新区开发建设,鼓励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共同的开发建设主体和利益共同体。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鼓励新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采用市政债券、企业债券、信托、租赁、银团贷款、BOT、BT等方式,解决重大建设项目资金缺口。
  四、加强人才引进
  实行引进资金、项目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充分利用外部人才资源。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进驻。鼓励海外留学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设立形式多样的人才开发资金渠道,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修改完善《茂名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建立省、市和新区的干部交流机制。
  五、加强监督检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并会同茂名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省政府报告。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