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65365.com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一位博贺老渔民的出海故事
时间:2017-09-12 来源: 38365365.com
    【新区人】
    随着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落下帷幕,博贺渔港休渔期间千舸锚泊、桅樯林立的场面已不见踪影,大大小小的渔船都出海打渔去了,渔民们又开始继续他们与海的故事。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喧闹繁忙的博贺渔港码头,有着五十多年打渔经验的肖伯向笔者讲述了那昔日的出海经历。
  
    一天仅两三升淡水饮用
    肖伯今年74岁,16岁时就开始跑船出海,在海上闯荡了几十年。他告诉我们,早期他们出海用的是10多米的木帆船,旧且小,工具还很落后。因为帆船行驶靠的是风力,不像现在先进的机器设备,所以是风吹到哪船就漂到哪。“等什么时候刮起了南风,才可顺风回来,平均一个多月才回港一次,有时会更久,不像现在有了机船,想走就走,想回就回。”肖伯说。
    回想起当年的渔民生活,肖伯十分感慨:“做渔民这个行当是真的艰苦啊,出海时每人每天就只有2到3升淡水供使用,洗澡是指望不上了,刷牙、洗脸、吃饭全靠它。”渔民在出发前习惯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在船上尽可能多地储存淡水。在他们看来,出海时的水比米更珍贵,淡水就是救命水。如果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渔民煮饭时就只能放海水。“跑船的没几个没吃过海水煮的饭的!”肖伯爽朗地笑着说。在船上吃饭要蹲着吃,由于船在海上非常颠簸,手要紧紧抓着饭碗,还要不时扶着装汤水的碗。“现在好了,船上不单有充足的淡水食用,还有电饭煲、冰箱等现代化家电,时代进步啦!”肖伯叹道。
  
    昔日出海途中多艰险
    对肖伯那一代的渔民来说,每次起航都是一次冒险旅程。大海茫茫,渔民们除了要面对风浪的险恶、缺少淡水的危机,还有最怕遇到的船漏水。因为作业的渔船是又小又旧的木制船,加上救生设备缺乏、安全系数较低,一旦发生漏水,极有可能就会葬身大海。肖伯说,常年在海上讨生活,许多老渔民都遭遇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发现船有漏水,大米在这时刻能发挥很大功用,可以用它来临时堵塞漏洞,大米遇水膨胀会暂时把漏洞堵住,这会儿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回港。有时漏洞太大,大米也不管用,就只能求助于大船。但要是天不遂人愿,碰上逆风回不了岸或找不到大船搭救,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像肖伯这样的老渔民,每每都会为自己的平安退休而感到庆幸。尽管出海福祸难料,生死自己掌控不了,但是老一辈渔民仍然敢于与天斗、与海搏,顽强地在这片水土繁衍生息着。“现在的船越来越大,从木质变成了铁制的,通讯也发达,渔民出海越来越安全了。”肖伯说这话时脸上堆满了欣慰。
  
    团结是渔民的“传家宝”
    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时,渔民出海完全是靠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气象的。渔民们以海为伴多年,他们凭风向、云的走向和海水的波浪起伏变化就能判断出是暴风骤雨将至还是台风来临,所以每位经验老道的渔民都是气象专家。然后他们会迅速将判断出来的天气信息传递给周围的渔船。在与老渔民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说话声音都非常宏亮有力。肖伯说,干渔民这一行的说话是非常响亮的,不是因为对人态度不好,而是以前在大海作业,需要传递信息,没有通讯设备的情况下,要大声交流才能听清楚。
    有了气象预报后,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集体作业的时候,会有一条安装有能接收天气预报信息设备的大船负责组织调度。每当大船收到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就会在船的最高处悬挂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预警。小渔船的人看到大船的预警就会知道天气预报的信息了。“在海上作业的渔民身上都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同伴的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这是和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肖伯在即将结束谈话时说得很厚重的一句话。
    太阳每天依然从海那边升起,生活还在继续潮涨潮落的轮回,老渔民洪亮的声音中仿佛还能感受到海水咸涩的味道。感恩海洋,让我们从它那里得到了慷慨的赠与! (戴灵敏)